我國是全球畜產品的第一大進口國,美國是全球畜產品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國,也是我國最主要的畜產品貿易伙伴之一。2022年美國是我國畜產品第3大進口市場,第5大出口市場。近3年主要進口產品為牛產品、家禽產品、生豬產品、動物生皮、乳品等;主要出口產品為腸衣、羽毛等其他畜產品、蛋產品和動物毛等。1994年中美畜產品貿易呈現貿易逆差,近幾年呈現不斷擴大趨勢。
中美畜產品貿易概況
中美畜產品貿易呈現明顯逆差,進增出減帶動逆差顯著擴大。1994年以前中美畜產品呈現貿易順差,1994年開始進口額大幅增長,對美畜產品貿易開始呈逆差,“入世”后,隨著畜產品貿易量迅速增長,中美畜產品貿易逆差呈持續拉大的趨勢。近年來進口額大幅增加而出口額下降導致貿易逆差明顯增長,2022年達到56.4億美元,較2017年提高117%,出口額較2017年下降15.6%,進口額則增102%。2022年自美畜產品進口額占我國畜產品總進口額的11.5%,出口額則僅占4.2%。
2020年以來美國在我國畜產品進口貿易市場中名次提升,出口市場中則下降。綜合最近 3年(2020-2022年)我國畜產品進口總額來看,前4大畜產品進口市場分別為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和美國,2022年美國超過澳大利亞躍居第3位。2022年,牛產品、禽產品、生豬產品、奶制品和動物生皮是我國自美進口主要畜產品,進口額分別占自美畜產品進口總額的30.7%、21.3%、16.8%、8.7%和8.5%;從最近3年畜產品出口總額來看,美國是我國第4大出口市場,2022年退居第5位,位居我國香港、日本、德國和越南之后。2022年,腸衣和羽毛等其他畜產品、蛋產品和動物毛出口額分別占中國對美畜產品出口總額的91.4%、3.8%和2.9%。
中美主要畜產品貿易發展趨勢及特征
縱觀20多年來中美畜產品貿易變化情況,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畜產品需求結構變動和產業競爭力變動趨勢,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中美經貿關系、全球重大動物疫病等對畜產品貿易的影響。受我國生產成本競爭力下降以及畜產品消費需求結構優化升級的疊加影響,2008年開始傳統優勢畜產品出口逐漸減少,豬肉、牛肉、奶制品、禽肉等畜產品進口量逐年遞增。我國自美國進口畜產品主要是生豬產品、乳品、種畜禽及動物生皮等,但最近2年牛產品和家禽產品進口明顯增加,特別是2022年牛肉進口額居自美進口畜產品貿易額第一位,其次為家禽產品,生豬產品退居第三位,乳制品貿易也呈穩步擴大趨勢。“雙反”、中美貿易摩擦等國際經貿關系、“瘋牛病”、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也導致中美豬肉、禽肉和牛肉產品、種畜禽貿易波動幅度大甚至間斷。
(一)美國是我國豬肉、豬雜及種豬等生豬產品主要進口市場,進口量震蕩增長
美國是我國第一大豬雜碎進口來源國,是豬肉和種豬主要進口市場之一,豬肉進口年際間波動較大。2008年我國豬肉貿易首次出現凈進口,之后進口波動增長,2016年成為全球最大豬肉進口國,2020年創439萬噸的歷史新高。進口豬肉主要來自歐盟,約占60%,美國僅在2008年和2011年豬肉出口占比較大,分別占47.3%和54.0%。受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2018年自美進口豬肉大幅下降48.3%。2019年進口需求增加帶動自美豬肉進口量恢復并增長,但美國在我國豬肉進口市場的份額下降。2020年我國豬肉進口創新高,自美進口豬肉達到創紀錄的69.9萬噸,但占比僅15.9%。我國生豬產能2021年恢復,疊加新冠疫情下消費需求下降、國際供應鏈受沖擊、美國豬肉價格近兩年大幅上漲等因素影響,自美豬肉進口量亦隨總體進口需求而減少,2022年降至12.6萬噸,同比下降68.9%,占比7.2%。總體來看,我國豬肉進口具有彈性同時具有一定剛性,骨頭類等互補型產品進口具有剛性,而號肉類則受國內外豬肉價格波動影響。2010年以來,我國自美進口豬雜碎進口量均在10萬噸以上,其中2011年、2012年、2016年和2017年的進口量較大,均在40萬噸以上,其中2011年占比達到62%。受西班牙、德國、丹麥等歐盟國家對華雜碎出口增長影響,2018-2022年自美雜碎進口量和占比均下降,2022年自美進口29.5萬噸,同比下降19.2%,占比26.7%。美國是我國種豬主要進口來源市場之一,尤其是2005年、2008 -2009年、2012-2013年和2018年,進口占比接近或者超過50%,近2年自美進口種豬占比下降,自歐盟種豬進口占比增加,2022年法國、丹麥和美國分別占52.1%、21.3%和26.6%。
(二)中美禽肉和種禽進口受經貿關系、禽流感等因素影響波動較大
美國是我國主要禽肉進口來源國之一,經歷中斷后2020年恢復并保持較高水平,禽流感以及中美貿易關系影響兩國禽肉貿易。2003年以前我國自美國進口禽肉產品數量總體增長,進口量從1992年4.69萬噸增至2003年62.34萬噸;受禽流感爆發影響,2004年自美進口禽肉產品大幅下降,進口量驟降至7.99萬噸,降幅達87.2%。2005年禽肉貿易恢復并持續增至2009年的63.90萬噸。受2010年我國向美國肉雞產品課征最高105.4%的反傾銷稅,以及最高30.3%的反補貼稅等影響,2010年進口量大幅下降至10.82萬噸,降幅83.1%。2012—2014年有所恢復,進口量均在20萬噸以上。由于禽流感等因素影響,2015年停止進口。隨著2019年底我國政府相繼解除對美國禽肉產品和活禽進口的限制,2020年開始進口大幅增長,2022年自美進口34.60萬噸,美國成為我國禽肉產品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占26.3%,主要進口凍雞爪,占自美禽肉進口總量的69.4%。
美國是我國種禽主要進口來源。白羽肉雞種源2014年以前,絕大部分都來自美國,2014年美國暴發禽流感后改從歐洲和新西蘭引進,2021年9月重啟自美國進口。據海關總署數據統計,2021年和2022年分別進口種雞163.17萬只和65.63萬只,美國分別占58.3%和80.9%。
(三)消費需求拉動和經貿關系改善帶動2021年開始自美牛肉進口激增
近兩年我國自美進口牛肉產品大幅增長,2022年美國是我國第六大牛肉進口來源國。2009年我國牛肉開始凈進口,但2013年之前進口量較低,不足10萬噸。2003年底美國“瘋牛病”爆發后,我國對美國牛肉出臺了進口禁令。2013年開始我國牛肉進口持續攀升,巴西2016年取代澳大利亞成為最大的進口來源,美牛肉進口2017年才開始恢復但進口量非常小,一直到2021年才明顯增長,2022年我國共進口牛肉269.0萬噸,美國占6.6%,進量占比不大但保持增長勢頭,同比增19.3%。
(四)中美奶制品進口貿易以乳清粉為主
自美進口奶制品主要為乳清粉。我國奶制品最大進口來源是新西蘭,其次為歐盟,美國居第三位,2022年自美奶制品進口量占比11.1%,主要為乳清粉。2010—2017年自美進口乳清粉穩定增長,進口量從2010年14.1萬噸增長到2017年29.0萬噸,2018—2019年進口量有所下降,但隨著我國飼用需求增大,2020年以來自美國進口乳清粉數量繼續增長,2022年進口量為30.9萬噸,同比增長8.1%,占51.6%。
(五)美國是我國動物生皮主要進口來源國
自美國進口動物生皮主要以馬皮和豬皮為主。我國進口大量的動物生皮用于制造業,近幾年進口量保持在120萬噸以上,美國是我國牛皮和豬皮主要進口來源市場。2022年自美進口動物毛皮占總進口量的34.1%。其中,自美進口牛皮占牛皮總進口量的42.8%,豬皮等其他動物皮占46.2%。
(六)對美畜產品出口以腸衣、羽毛和蛋產品為主
對美畜產品出口主要以腸衣和羽毛、蛋產品等為主。我國畜產品對美出口以小眾畜產品為主,包括腸衣、羽毛在內的其他畜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80%以上,其中2022年腸衣占對美畜產品出口總額的34.2%,羽毛占30.4%。此外,禽蛋和動物毛也是對美主要出口畜產品,2022年分別占總出口額的3.8%和2.9%。
結論
中美畜產品貿易長期仍將呈現逆差,但未來進口增速將會放緩。中美是全球最主要的畜產品進口國和出口國。美國畜產品貿易兼具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優勢基礎,隨著兩國經濟貿易層面上恢復關系,美國畜牧產業也迫切希望繼續開拓中國市場,中美畜產品貿易未來仍有發展空間。造成我國與美國畜產品存在貿易逆差的內在原因是目前我國畜牧業行業大而不強、生產效率不高等,成本競爭力差距未來將縮小但依然客觀存在,會支撐兩國畜產品貿易增長,但南美畜產品進口市場的替代等因素會壓縮中美畜產品進口貿易未來增長空間。
不同畜產品貿易未來發展差異較大。其中,豬肉進口短期具有彈性,中長期具有剛性,巴西憑借其成本優勢和生豬產能增長空間,未來還將會替代一部分美國豬肉,同時國內豬價形勢將會直接影響自美豬肉進口量;禽肉進口具有互補性,但禽肉進口量來源多元化且巴西優勢明顯,自美進口禽肉未來或下降;牛肉進口未來仍將會增長,美國市場是南美以及大洋洲等進口市場的補充;乳清等奶制品受國內養殖形勢等因素影響較大,其他市場與美國也存在一定競爭,但未來仍有增長空間;美國種畜禽對華出口短期仍具有優勢,但中后期隨著國產品種不斷選育和推廣,進口需求將會下降。
本文部分轉載自:畜牧產業經濟觀察 原文鏈接